據報道:在近日舉行的用于治療女性慢性便秘的口服藥物琥珀酸普蘆卡必利片上市新聞發(fā)布會上,我國權威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患者和醫(yī)生對慢性便秘均存在一些認識誤區(qū);臨床醫(yī)生要提高認識,按照指南的要求對慢性便秘進行分級對待,規(guī)范用藥。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動力學組名譽組長、北京協和醫(yī)院柯美云教授說,目前對慢性便秘的診斷沒有太大問題,關鍵在治療。她說,在慢性便秘治療方面的誤區(qū)主要有四點:一是濫用瀉藥,包括濫用含大黃類的藥物、番瀉葉等。二是不按規(guī)范使用藥物,常常當便秘很嚴重時才采用藥物治療,而癥狀緩解就擅自停藥,反復用藥-停藥對患者的健康和心理打擊很大。三是不能堅持有效地維持用藥。慢性便秘一旦解除,應該進行有效的藥物維持,再逐漸減量,最后達到停藥。四是在用藥治療過程中,沒有配合良好的飲食方式。有的患者越是便秘,就越不吃東西,其實這樣對患者的消化道功能很不利;還有的患者因為便秘就大量進食,結果造成胃擴張。
慢性便秘患者應及早就醫(yī),中國醫(yī)師協會消化醫(yī)師分會會長、北京協和醫(yī)院消化科主任錢家鳴教授說,在臨床上常發(fā)現有些患者服用大量果導片,出現中毒癥狀時才來醫(yī)院。他們把最好的治療時機,即早期通過規(guī)范用藥和自身調整恢復的時機給錯過了,此時治療起來確實比較困難。她指出:“由于患者對慢性便秘的認知和治療存在嚴重誤區(qū),使得疾病治療難度加大。我們在提高公眾對慢性便秘認知的同時,也要加強臨床標準化診治流程的推廣應用。”
對慢性便秘規(guī)范用藥的原則,柯美云介紹說,今年5月新修訂的《中國慢性便秘診治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慢性便秘的診斷和治療需強化以癥狀為基礎,依據臨床診斷和分型進行經驗性的治療,從而減少不必要的診斷檢查,減輕患者負擔。同時,《指南》首次提到慢性便秘的治療目標除了緩解癥狀,還應恢復正常腸道動力和排便生理功能。《指南》要求對慢性便秘個體化、分級、綜合治療,將慢性便秘患者分為三級進行診治。第一級是對輕、中度慢性便秘患者,醫(yī)生要根據經驗進行處理,選擇藥物或生物反饋,比如盆底肌的訓練等治療。第二級是經過進一步檢查未發(fā)現器質性疾病的患者以及經過經驗治療無效的患者,建議患者做進一步檢查,比如胃腸功能檢查、傳輸試驗、肛門直腸測壓,檢查排便時盆底肌功能是否協調等,確定便秘類型后進一步治療,對有出口梗阻性便秘的患者,選用生物反饋治療以及加強心理認知治療。第三級主要的對象是那些對第二級診治無效的患者。這些患者多半是經過多種治療后療效不滿意的頑固性便秘患者,需要進一步安排特殊檢查,甚至需要多學科包括心理學科的會診,以便決定合理的治療方案。
專家表示,慢性便秘的治療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有進有退的過程。治療目標是希望患者在用藥后能維持到減量,并通過生活方式調理來治愈便秘,實現停藥,而不是藥物越用越多,劑量越用越大,癥狀卻越來越嚴重。目前治療還有很多困難之處,它需要整體化和個體化的治療;新型有效的藥物也可幫助慢性便秘治療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