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國家衛計委發布了《關于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遠程醫療政策對市場未來的影響引起了業界很大的關注。新政策不僅對正在從事遠程醫療業務的公司有著深刻的影響,也對時下被爆炒的互聯網醫療的發展產生了實質的影響。
根據衛計委的定義,所謂遠程醫療指一方醫療機構(邀請方)邀請其他醫療機構(受邀方),運用通訊、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為本醫療機構診療患者提供技術支持的醫療活動。同時,醫療機構運用信息化技術,向醫療機構外的患者直接提供的診療服務,也屬于遠程醫療服務。衛計委所定義的遠程醫療覆蓋的服務項目包括:遠程病理診斷、遠程醫學影像診斷、遠程監護、遠程會診、遠程門診、遠程病例討論及省級以上衛生部門規定的其他項目。
文件明確規定,“非醫療機構不得開展遠程醫療服務”,并且“醫務人員向本醫療機構外的患者直接提供遠程醫療服務的,應當經其執業注冊的醫療機構同意,并使用醫療機構統一的信息平臺。”
正如很多媒體所分析的,這份文件意在規范目前的遠程醫療,將遠程醫療限定在醫療機構之間,并將醫生從事遠程醫療的權限收歸其所服務的機構。進一步來說,這份文件也限制了互聯網醫療進入遠程醫療的可能性。
與國外的遠程醫療相比,衛計委所限定的遠程醫療范圍較為狹窄,僅是醫療機構之間的。這一定義屬于較為傳統的遠程醫療,在互聯網興起以前,這類遠程醫療一直在醫療機構之間進行,只是長期以來主要用以處理疑難雜癥,規模并不大。目前切入這一領域發展較快的是泰和誠醫療的“好醫直通車”,主要是通過搭建醫療平臺為北京的醫院和非北京地區的醫院進行遠程會診和咨詢。從其操作方法來看,并無任何違規之處。
因此,衛計委的文件應該主要還是針對目前的互聯網醫療,非常明確的為互聯網醫療進入遠程醫療劃出了分界線。以咨詢為主的互聯網醫療將無法進入可以明確給出診療意見并開具處方的遠程醫療領域。
雖然政策對互聯網醫療形成了一定限制,但政府并沒有堵死遠程醫療的發展。2014年6月,國家發改委、民政部、衛計委公布了《關于組織開展面向養老機構的遠程醫療政策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在三省市開展遠程醫療與養老機構的對接,為養老機構提供遠程醫療服務并將之納入醫保。從前后兩個舉措來看,衛計委的思路還是集中在可控制性強的機構對機構的遠程醫療,對于機構對個人的運營模式心存顧慮。
總體而言,蓬勃發展的互聯網醫療中的網絡問診模式將受到較大的政策限制,但是網絡問診的主要問題并不在政策上,而是在市場本身。
首先,中國網絡問診的供需雙方錯配。病人在網絡問診上往往需要的是三甲醫院的名醫資源,但這些名醫業務繁忙,并沒有太多的個人時間再為遠程病人提供咨詢服務。而有時間來提供服務的醫生往往是業務并不繁忙的,他們的知名度較低,卻不是網絡問診病人的首選。
其次,支付方難題。美國遠程醫療蓬勃發展受益于奧巴馬的平價法案。是以醫療價值而不是醫療數量來決定賠付金額,這促使醫生盡量減少病人復發的可能,遠程的意義就體現出來了。而中國的醫保剛開始試點賠付遠程醫療,即使未來全面放開,也是以數量來決定,以目前較低的醫保確定的診療費用來說,醫生的動力很小。而中國的商保并未發展起來,政府對老年人也沒有美國那樣的全面兜底的方案。因此,無論是遠程醫療還是網絡問診,支付方都只是個人,而個人在自費的前提下,只可能有興趣在遠程尋找名醫,而這方面的業務量和需求不足以支撐起一個快速做大的市場。
最后,在缺乏個人家庭醫生的前提下,網絡問診只可能是春雨醫生的輕問診模式,這對病人的意義較弱,很難取得長期用戶。